麦克风带触摸屏幕,是噱头还是真生产力?无线麦不一定首选罗德!

来源:橘生330 2023-08-18 23:00:09

作为一名自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从一入行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买麦克风,基本上不用考虑,直接买罗德的就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那时候我就在想,罗德的麦克风为什么就这么好?为什么在市场上受到这么多消费者的青睐?

当我在网上搜索「为什么无线麦克风首选罗德」

得到的大部分的回答都是「罗德成立的时间最早」、「罗德使用起来更稳定」、「罗德可以录制48kHz采样率,16Bit位深的声音」、「罗德的外观很轻便」等等这样的言论。

我自己之前也使用过罗德的麦克风,第一款罗德设备是罗德的一拖一麦克风,后来公司觉得不够用,就买了一拖二麦克风。

在使用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槽点:

1、 一二代的屏幕尺寸比较小,而且不支持触控。如果同时充电,一拖一需要占用两根C线,一拖二需要占用三根C线。

2、 在连接索尼A7M3使用的时候,使用原装线材有概率出现电流声。后自购比较贵的连接线之后未出现。

(就是这样,衣服宽松一点就会)

3、 只能夹在衣服边角,录制的时候如果身体摆动幅度过大,麦克风的头部有概率会被盖住(就是衣领子宽松的时候,麦克风会翻到直接盖住)

4、 按钮为橡胶材质,使用时间长的话会出现老化,手感非常糟糕。而且使用时间长了,也会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导致无法开机。

5、 无自动开机,有概率录制的时候忘记开机(我们就遇到过)

当然我之前用的罗德都是前公司的设备,后来离职之后,想要拍视频,一直都想要买个无线麦,在选择的时候,首先看的也是罗德,但最后劝退我的还是价格,一拖二的基本上要两千多块钱,实在是太贵了....

啥?你说有线麦?那个还是算了吧

最后,在某个创作者群里,听到在讨论「枫笛麦克风」,听说还有大屏幕,收音效果也不错。于是!我去搜了下,发现一拖二的价格也不是很贵,一千出头一点。

然后详细了解了下枫笛这个品牌,发现跟博雅是同一个品牌,之前在别的项目中也使用过博雅的麦克风,还是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最后想了想,这玩意是刚需,于是入手来试试(之前还用过国产某动物牌麦克风,录制的过程中出现过莫名其妙的杂音,这才让我下定决心换一个!)

先来看看我感兴趣的这块屏幕(收音效果这方面,我相信一千多块钱的收音效果应该不错,所以后面再说)

无线麦上用大尺寸触摸屏有必要么?

触摸屏可以说是这款产品的一大特点,不仅仅是发射端上有,就连接收端上也有一块小屏幕。

诶,有小伙伴就会说了,屏幕有用么?

加入屏幕的设计,我个人感觉是为了更好的获取信息。

在发射端的屏幕上,不单单显示着当前是麦1还是麦2,还显示着有没有开启降噪,音频增益设置了多少,当前的时间、当前的电量以及连接的信号强度。这些都是主界面上显示的重要信息。

相比于只看指示灯而言,屏幕能获取的信息更加直观,信息量也更大。

而在接收端上,我就觉得「离谱」!

为了顾及尺寸的大小,所以接收端上的这块屏幕并不是很大。但狭长的一块屏幕上,也显示了不少信息。

当前使用的发射端(只有一个发射端工作的时候就只显示当前发射端),同样有电量信息、音频增益信息、声道模式以及连接的信号强度。

对了!这三块屏幕全部采用的都是可触摸的设计。

有一说一我真的讨厌按键式的操作,想要打开一个什么功能都要按不少次按键,对于操作来说实在是不怎么友好。

这几块屏幕的DPI、分辨率啥的我没有仔细去查,但从肉眼的观感来说,还不错,可视角度方面也挺广,看不清偏色的情况基本上没在使用过程中遇到。

不过就是刷新率稍微有点低,在操作的时候稍微有点点掉帧,显得不是很流畅。

触摸屏的操作逻辑基本上跟手表差不多,从上往下滑动,可以进入快捷操作界面。

设置屏幕的亮屏模式、设置按钮、静音按钮以及内录按钮,非常的快捷。

而从下往上滑,可以进入功能界面,这部分我就不多说了。能够操作的功能还是挺多的。

下面再来看看接收端的屏幕

有一个小细节,从下往上滑的时候,从左边滑动是进入麦1的快捷操作界面,从右边滑动则是进入麦2的快捷操作界面。

在接收端的快捷操作界面,可以直接设置设置麦克风的内录、静音以及查看存储空间信息。

而从上往下滑,则是进入接收端的设置界面,在这里可以操作声道模式,RX增音,TX增益,设置屏幕亮屏模式以及接收端设置界面。

这三块屏幕的使用下来给我的体验还是不错的,我原先以为屏幕的观感会比较差,看上去比较辣眼睛,触控也会出现不灵敏的情况,但使用下来还是挺满意的。

哦对,通过枫笛的APP还可以自定义屏幕的壁纸,这点就好玩了。设置一个好看的壁纸扔上去,拍摄的时候也更有个性化。

说完了屏幕,我们再来关注下音质部分!

说到无线麦,音质永远是避不开的话题。

音质 避不开的话题

这方面,其实说多了都没用。直接上实际录制的素材,来的更加直观。

我手上有某国产的无线麦,枫笛,再问朋友借个罗德,这样直接对比来的更直观。

视频加载中...

录制下来感觉到的差异还是挺明显的,其中某国产动物品牌的底噪也太大了吧,我之前没跟别的品牌对比过,一直用着,还以为是正常的情况,这下跟其他的品牌对比了才知道,原来这个底噪这么的明显。其他两款的音质则比较接近,在切换音频的时候,几乎很难听出来差别。

但是吧,也不是说枫笛的表现就非常好,枫笛的默认音频不增益的情况下,录制出来的音频的声音要比罗德小一些,建议在正式开始录制之前,试一下音,调一下增益(一般正儿八经的生产力环境中也会有这样的操作)

这三款设备中其中国产某动物品牌以及枫笛有降噪功能,我朋友的这个罗德我倒是找了很久也没找到降噪功能在哪。

这里我们采用在主声源旁边新增一个交谈的白噪音声源,通过增加影响声源,来测试指向型麦克风的收音效果。

视频加载中...

这里的话三款的差距就相差比较大了,可以很明显的听出来,罗德录制出来的音频中,背景的白噪音还是很强的,在某动物牌以及枫笛录制出来的声音中,枫笛的背景声最小,而某动物牌则感觉声音的还原有一丢丢问题。

当然如果你有更高的音质需求,那我建议你还是上更专业的设备,这类无线麦不适合你。

有一点值得注意,这款无线麦还有安全音轨模式。在录制的时候同时录制一段当前音量的-6dB音轨,这样在后期处理的时候如果遇到爆音,还能有所补救措施。

这样的模式,在罗德上倒是很常见,国产中我是第一次见到。

在收音距离上,最远支持100米,够用了,虽然说不是最远的收音距离,但也是中规中矩。不过在我们的工作中基本上都是在室内录制口播的时候使用,所以收音距离这方面我们是没有特别强的需求的。

有一点我是有点点疑惑的,在内录设置中可以设置录制的音频质量,可以选择16bit以及24bit。但是接入相机、手机等设备的时候,则不能设置录制的音频质量,默认就是最高的音频质量。(猜测内录的时候应该是考虑到机载内存的大小)

看完了屏幕以及音质再来聊聊这款麦我比较喜欢的点,也是我觉得比较人性化的几点。

人性化的设计 创作更便捷

要说最喜欢的,那就是取下自动开机,自动开启录制的功能了。

我们之前工作的时候,每回在开始录制之前,都需要额外检查下麦克风有没有开,因为真的遇到过录完了发现没有开麦的情况。

所以取下自动开机,就不用担心会忘记开麦。

另外关于充电方面,发射端直接放在接收端直接可以进行充电。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做到随用随充,几乎时时刻刻保持满电的状态,而且放上去就会自动关机,完全不需要手动进行关机的操作。

至于接收端的电量,那就只能外接电源充电咯。别忘记充电就行。

在操作方面,也有几个人性化设计的点我非常喜欢。

在接收端直接按动侧边的“+-号”,可以直接设置接收端的音频增益,这对于有多种场合下录制需求的小伙伴实在是太棒了。直接在接收器上就可以快捷设置,不需要进入到相机界面内设置。

在接收端上除了常规的连接相机设备的接口之外,还有连接监听耳机的3.5mm耳机接口。我们使用的监听耳机是飞利浦的神机,接上边录边听,能够及时发现录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提一嘴,飞利浦这耳机真的神,性价比超高!)

哦对,还有一个C口,与电脑连接可以读取内录的音频文件。

连接电脑后,在文件管理器内就能看到相关磁盘。(建议第一次连接电脑的时候,给两个麦的磁盘重新命名下,做一个区分)

在macOS上则是两个磁盘的名称都是一样,不怎么好分辨。

而在发射端上,则是有一枚降噪的快捷按钮,按下即可开启降噪模式。

开启后在显示屏上也会有降噪模式的提示图标。

此外,与我手上的其他两款麦克风最不同的一点是:枫笛的这款与设备、与被录制对象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的都是磁吸的方式。

在随机的包装中,赠送的配件也是非常的齐全,除了有领夹磁吸配件,还有夹在衣服里面的配件。在相机上呢,热靴的接口采用的也是模块磁吸设计。

并且可以刚好卡在我用的设备的热靴上,非常的方便。

(罗德的这个夹子不能完全卡进去)

啥?你担心磁吸的强度??放一百个心,这个在剧烈的运动过程中都不会掉落。吸附的强度非常强。

续航?目前的话,我还没用完电....我们用这款麦克风连续录制了三十分钟,剩余电量还是很可观的。

如果想要更长的续航,可以尝试缩短屏幕的亮屏时间。

总结

这段时间使用下来,我对这款无线麦克风还是很喜欢的。优秀的音频质量,磁吸式设计,自动开关机,磁吸式充电接收器等等,都是我之前使用无线麦过程中的痛点;另外自定义的壁纸,超高的颜值等,算是锦上添花的功能。

在售价方面,一拖二的无线麦,一千出头的价格,在无线麦这个品类中,算是性价比比较高的产品了。

特别是录制声音的质量,算是超出我的预期了,没想到国产的无线麦音质方面也能做到如此好的效果,在选择方面,也不一定非要首选罗德。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对于这款麦还有啥想问的,也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

原创不易,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不错的话,可以给我点个赞,让我们下篇文章

再见~

关键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