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自己出点子、出力占90%,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5年多来,上海诸多有趣的社区更新项目中,时常会遇见一个名字:大鱼营造。
它起初由5名青年人发起,几年来受各街道邀请,策划了诸多小而有趣的社区项目。
【资料图】
项目都采用“社区营造”模式——打造一个支持平台,由本地居民自策划、自执行,成为真正的“人人参与式”社区活动样板案例。
传统印象中,社区青年大多忙于工作或玩耍,鲜少参与社区事务。大鱼营造所到之处,年轻人不仅积极参与,甚至愿意主动成为行动发起人。
它究竟做对了什么?
从一闪而过的念头开始
位于新华路的社区营造中心附近,有一个黑色小屋。步入其中,头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欢迎来到玩具交换屋,请大家自觉整理玩具。”
老人站在门外等候,屋内有一个小男孩,手里拎着一包玩具,正踮着脚在架子旁翻找着。不一会儿,小男孩选中了一个小汽车玩具,又从手里的包中掏出一个消防车模型放到架子上。一场玩具交换就此完成,老人牵着小孩的手心满意足地离开。
这个小小的玩具交换屋,是由新华路街道居民自行发起、改造、运营的“一平米行动”项目之一。从屋外的坡道楼梯到屋内的玩具架子,再到架子上琳琅满目的绘本和玩具,都由居民一手打造。
兔子(网名),“90后”,建筑设计师,是玩具交换屋的发起者之一。2022年,兔子来到社区营造中心,在共享办公空间内办公。
上班通勤的路上,沿着梧桐荫步行,一座小黑屋格外显眼。它堪堪容纳两三个成年人站立,最早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一个展厅,由设计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而成。展览结束后便送到弄堂之中,暂时闲置。
“最初并没有想参与社区治理。”兔子坦率地说。作为建筑设计师,她只是走过路过,看到了一个空间的问题,脑子里灵光闪过:做个玩具交换屋多有趣呀!
日常社区生活中,每个走过路过的居民,或许都会为附近的某个点产生一闪而过的念头,但它们也只是念头,未必落为现实。
“这里的灌木太杂乱,可以种点更好看的品种”“那个牌子太难看,其实可以这样做”……社区居民们脑海中的念头,往往只是雏形,甚至下意识地觉得这些社区事务,应该由有关机构、职能部门、社区干部出面找人弄一下,很少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的一分子、主人翁,也可以参与,甚至成为项目发起人。
“我们就是提提建议,还是要街道干部来弄的”——这种惯性思维不仅要打破,甚至真的需要居民身体力行,做成项目。
人人参与,不仅仅是居民口头建议上的参与。从参与到行动,这中间需要做什么?
从一平方米到整个街区
2018年,建筑设计师何嘉与其余4名小伙伴联合成立“大鱼营造”。5人都有设计专业背景。
大鱼营造租下新华路老弄堂里的小院子作为办公室,何嘉体验到了更多社区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弄堂门口的门卫房,太阳高照,阿姨妈妈们喜欢坐在那里闲聊。旁边有个小黑屋,堆了一些破烂椅子,变成放快递物品的地方,但因为杂乱,快递包裹时有丢失,有居民会贴上一张纸骂骂咧咧。
租户与租户之间,老居民与新成员之间,住户与店家之间,不同群体形成了既有黏性又有壁垒的复杂关系。当有关部门邀请何嘉团队对新华社区几处微空间进行更新时,他体验更多、考虑更多,听取意见的方式就比传统方式更进一步。
一方面是常规调研模式,挨家挨户“扫楼”“扫街”,搜集周边居民和商铺的建议;另一方面是策划开放日活动。
2018年,在安顺路绿地、番禺路222弄、新风村小区3处改造点门口,大鱼营造分别举行了开放日活动。
只见空地的展板上,醒目张贴了场所满意度地图、愿景板。居民走过路过时,看到五颜六色的展板内容,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发现内容与自己居住的社区有关,便仔细阅览,给喜欢的设计方案投票、画圈,或者提笔写上几句建议。开放日吸引的居民关注度远超预期。
据统计,新风村小区入口的开放日吸引了近1/3的社区家庭。番禺路222弄开放日呈现了多元主体在街道空间上的博弈,餐饮店户外桌椅挡道,废品站、修车摊和水站占用人行道空间等,都被居民反映在展板上,同时也有商户、社区干部、路人留下各自的想法。
后来者津津有味地观看前者的留言建议,仿佛看到了各方利益主体串联起的街道故事。
安顺路绿地开放日,有两个小朋友诉苦说,公园的篮球场被大人包场而自己被赶出来。两位妈妈劝了小朋友半天,两张小嘴还是嘟得老高。结果,孩子的妈妈们在提建议的第二个周末租用了绿地球场1小时,邀请附近的小朋友共度运动时光。
开放日的建议搜集,不仅作为调研结果被用于当时的更新改造中,其更大意义是塑造了一个社区居民皆可参与的场域,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一颗种子。居民们开始主动关注身边的社区、提过建议的项目后续。
更新项目可以很快完成,而围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区营造才刚刚开始。
大鱼营造在新华路的办公空间经常举办社区议题沙龙、工作坊、社区活动。
随着参与的居民越来越多,氛围越来越好,新华路街道和大鱼营造都感受到,社区治理可以更进一步,到了如何支持居民把好想法落地的阶段。
2021年,在街道支持下,不预设议题、也不预设参与者在哪里,鼓励社区居民从身边的观察出发、主动创造,大鱼营造发起了“一平米行动”。
一个开放性的选题,如何吸引居民注意并唤起想象?
大鱼营造用了不少创新互动的形式,比如在繁华路段,用荧光胶带在地面上贴1平方米的方框,上书“此地一平米,此刻属于你”,观察路人的反应并与之交流想法。
还比如,改装一辆自行车,将“一平米行动”的宣传物料布置其上,一边移动,一边收集社区居民的创想。
同时,大鱼营造通过公众号、新华社区微信群、线下流动招募等方式,面向街区的近7万名居民招募社区提案,邀请他们与社区设计师、外来专家一同讨论提案的可行性、可持续性。
2022年9月3日,新华路街道举办了“一平米行动”线下启动会。兔子遇到了三十多组和她同样有灵感、有想法的社区居民。这让此前本无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兔子倍感意外。不知不觉,竟然走到了这一步。
玩具交换屋3位发起人
兔子的玩具交换屋,在“一平米行动”中脱颖而出。发起者除了兔子,还有两位女生。三人在共享办公空间结识,对点子一拍即合。
元元是新华亲子群的一位宝妈,2021年第一届“一平米行动”中,她提出许多孩子喜欢玩沙,希望在社区中修建一个沙坑。不少居民积极回应,但同时表达了顾虑。
比如,雨天沙坑容易长草,小猫小狗会在里面大小便等。为此,在居民们的讨论中,沙坑加上了顶盖,装上了滑轮,成为一辆移动的挖沙小车。
2022年,她继续代表一群社区家长报名“一平米行动”,提议利用345弄内的闲置场地,通过回收轮胎、木桩等废弃材料,发动社区孩子们一起搭建自由游戏场。这个项目后来被媒体争相报道。
何嘉说,在社区营造中心举办的丰富活动中,居民出点子、出力占比超过90%,街道委托大鱼营造所要做的并不多。但他们在背后给予了大鱼营造项目最关键的支持——对接资金、场地,以及专业赋能。
比如“一平米行动”除了经验分享、提案工作坊、行动组队、专家辅导外,每个入选的居民提案可以获得约5000元的落地经费,还有落地后持续运营阶段的支持。目前每年能够落地10个左右的项目。
2023年,更进一步,社区积极行动者与居委会治理议题相结合的“人人营造师”项目,资金到了几万元上下。
每到双休日,营造中心所在弄堂的广场上,各类活动琳琅满目,仿佛是年轻人的周末聚会。
它们都是社区居民向营造中心报名通过后,再自发组织的活动,周末场次爆满,至今组织了不下百场。
这已经不是传统社区治理先有“命题项目”、再有居民参与的模式。在街道和营造团队的平台基础上,从发现问题开始,就由社区居民依托平台的支持路径,自主提案、自主执行。
从漠不关心,到主动负责
“从被动到能动之间,关键是要用有趣的方式让居民觉得:社区跟我有关。”何嘉说。
社区居民常常觉得,社区公共事务跟自己没有关系,自己是业主,似乎天然应该被服务。
但通过一系列活动,当一个人重新认识了身边的邻居,知道原来他们对社区事务有那么好的想法、原来那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后,想为社区做点什么的驱动力渐渐形成。
但此时,就会遇到一个卡点:谁来帮助居民们完成这些好想法?能否找到专业人士一起落地执行?
当一群人真的通过方案审核、获得相关资金后,实际操作时,谁又能在政策上、物料上、情感上支撑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支撑,才有后续的可能。这也是社区营造的使命和难度所在。
玩具交换屋的运营并非一帆风顺。
小屋建成后不久,坡道被一辆大巴车不慎撞坏。预算经费已经用尽,大鱼营造便主动出资,负担起了坡道的维修与重建。保安大哥帮忙搬来了一些石头,堆砌在小屋旁,避免被来往车辆再次损坏。
玩具交换屋正式投入使用。每个月有3位儿童店长,负责玩具屋的清洁和维护。作为回报,小店长可以自由支配玩具屋的使用方式:有时玩具交换屋会变为一日儿童书店,也会作为特邀嘉宾在新华市集上亮相。
项目的成功让兔子看到了社区营造的乐趣,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小屋前的空地。
把一块石头场地变为一片社区菜园,“小菜园”从一场“参与式工作坊”起步。兔子邀请一位自然教育机构的老师,起初打造收费课程,开启了小菜园的营造计划。
第一期工作坊的报名人数爆满,这是兔子未曾设想到的。3人团队迅速膨胀到三四十人的规模,每个人擅长或是感兴趣的领域都不一样,前期的协调沟通就变得格外耗费精力。
大鱼营造适度提出了运作建议。作为一个兴趣团体,最后大家商定,遵循“谁主张,谁负责”的原则。面对意见分歧,提出者不能光动动嘴皮子,必须有能力将活动执行。就像小菜园的方案开篇所写:“一个人可以做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走得更远。”
坐着轮椅的男生小米,此前主动为玩具交换屋测试坡道,这次他也加入了小菜园。行动队提出“移动菜园”这一概念。
小米的轮椅后牵拉着一排小车,小车上放满了小菜园收获的瓜果蔬菜,率领着菜园巡游。当天,小菜园的巡游队还自发清洁沿途的街道,给周边商家发放种子。这些,都是小菜园项目会议上每个人头脑风暴的产物。
何嘉说:“居民能看到政府或是设计师看不到的问题。在社区之中,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居民找寻自己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
居民阿曼注意到新华社区养宠比例很高,但多数咖啡店限制宠物进入,狗如果不被妥善拴好也容易引发矛盾,她和设计师陈昊合作完成了“闪闪发光的拴狗柱”,放在欢迎宠物的店面门前。人们既可以享受咖啡,宠物也会被妥善拴好,同时柱体上的文字传递了友好对话。
玩具交换屋的小店长留下了一本意见簿。
本子上稚嫩的笔迹一笔一画地写着:“我认为,有一些小朋友将坏了的玩具拿来交换,应该有人即(及)时止损。”底下有着成人字迹的批注:“建议非常好!邀请您来一起做管理员吧!”
小菜园旁的告示栏,以“点点贴”的形式征集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建议。“蔬菜标本制作活动”“关于种植的培训课程”等活动项目下粘贴着不少不同颜色的“点点”,红色的点点代表“我想举办”,绿色和蓝色则分别代表“想参加”和“想支持”。其中,红色的点点并不少见。
从一个灵感的萌芽到一个想法的落地,再到一个项目的运营,不知不觉中,主人翁意识逐步升级。
空间更新,本质是人的营造
上午10点,社区营造中心一楼深处,锅碗瓢盆忙碌起来,阵阵翻炒之声传出。主理人高雅和方阿姨正麻利地备餐。
这里“藏着”一家“即兴厨房”,社区邻里和周边白领商户们可以在工作日享用荤素搭配、少油少盐的午餐。这里也提供灶台、食材,每个人可以在即兴厨房里露一手,施展厨艺。
中午11点,一位阿姨拎着一瓶薄盐蚝油来到即兴厨房。阿姨是附近居民,这是她第二次在即兴厨房烧菜。做菜期间,三人时不时唠两句家常,探讨食物的制作方法。不一会儿,一道热气腾腾的番茄龙利鱼便出锅了。
午间时分,众人围坐在长桌旁,空气中充满了食客们的欢声笑语。“仿佛忙碌了一个上午,和家人吃一顿午餐。”主理人高雅介绍道。
高雅,“80后”,长年从事服装相关行业,但是她始终觉得,这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5年前,高雅因为孩子读书的缘故搬来新华路街道,看到社区十分流行举办各类工作坊,高雅也跟随着,尝试融入这个陌生的街区。
从自己家宽敞的客厅开始,高雅举办了瑜伽坊、读书会。空余时间,高雅喜欢做一些美食。夏天,熬制的酸梅汤家里一时吃不完,高雅便拿来与社区邻居和工作坊的朋友们分享。大家对高雅的手艺都赞不绝口。
2020年初,大鱼营造开始邀请高雅为各类会议活动制作茶歇点心。高雅的脑海中闪现了一个项目: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即兴厨房。
即兴厨房不同于传统餐厅有着明确的菜单。高雅说,她看到门口落下一片紫苏叶,不消次日,紫苏饮就会登上她的菜谱。常驻人员方阿姨也是新华路街道的居民。“不仅可以每天做不一样的菜品,还能认识不同性格的人,听到许多有趣的故事。”方阿姨道。
如今,新华路街坊微信群里,挖掘出几千名社区达人,他们在线上平台交流,组建社区篮球队、交换闲置物品、共谋社区市集。
过去的5年里,大鱼营造也受邀为上海其他街道打造社区营造项目,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着不同社区的创新治理议题。
“闲下来合作社”本是虹仙小区居民楼下的人防地下室。
大鱼营造把这个1100平方米闲置空间中的36个独立房间改造成了家门口的活动中心、社区创新聚点。观影读书会、亲子育儿活动、手工毛衣店、咖啡店等,年轻人闲下来想做的事都能在这里开展,主理人大多数是社区居民。最早的合作源于政府投入,目前已实现自负盈亏。
古北黄金城道,在虹桥街道支持下,充分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大鱼营造设计了一个集装箱小屋“融·古北驿站”。
每周都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在驿站举行。它成为这片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街区里,不同社群交流、对话、活动的平台。
位于瑞虹新城的天虹会客厅本是一间活力不足的活动室,如今通过改造,尽可能打开空间,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它变成了激发环瑞虹街区大联盟的舞台。
起初,年轻人被社区营造的活动吸引而来,继而“入坑”,不知不觉由观众成为参与者,由参与者成为行动者,进而在运营支持下,成为项目发起人。
更为有趣的是,5年来,专业领域陆续有人发表以新华路街道社区营造为案例的论文,数量还不少。
有论文把这套模式总结为将活动和物理空间链接起来,想法和资源链接起来,多元主体链接起来,实现多样且专属化的集聚,促成共享与互惠的社会交往,提高社区的黏度与温度。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空间的营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载体,不在于项目大小、资金规模、人数多少,其内核和价值是社区的人的营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