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上海要打造数学研究的世界重镇
东方网记者沈昊7月24日报道:今天(24日)上午,为期三天的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拉开帷幕。包括世界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在内的多位菲尔茨奖得主参加,国内外近40位顶尖科学家围绕“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的主题,共谋创新、共话合作。上海市副市长刘多,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致辞。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出席活动。
不能只盯应用研究,更要推动基础研究
【资料图】
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数学不仅与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其他基础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更成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应用和新技术的基石。此次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将数学作为探讨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上海要打造成基础研究,尤其是数学研究的世界重镇。”作为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在开幕式上指出,打造数学研究重镇,不能只盯着数学的应用领域,更要推动数学本身的基础研究。“没有数论、代数、几何等数学基础的强势,应用是做不出来的。交叉学科的发展,也需要两个学科都很强,才能做成交叉。”
他以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为例,“在雁栖湖(研究院),25%的人进行基础研究,75%的人进行应用研究。做应用研究的项目,一半可以用在产业中,目前好几个项目可以进入公司化阶段。从基础研究到上市公司,我们不要缺少任何一块内容。”
丘成桐说,当今科学研究越来越交叉和互利,而数学是基础学科,能与很多其他学科实现交叉。过去,数学与物理学有过很多密切的交叉和交流,并持续在凝聚物理等领域加速合作;今天,生物、医学等更多的学科,开始与数学有了“亲密接触”,如对于有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将有力推动生物和医学的研究,而数学家在这方面将大有可为。
对于上海的基础研究,丘成桐认为,长三角既有数学研究的历史沉淀,也有如今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应该吸引来自中国乃至全球最好的学生和学者,来沪求学和做学问。“基础研究关键是人才的引入,有些重要数学研究都是在一间破破烂烂的房间里开始,一步步成为世界级成果。”丘成桐说,上海要积极打造适合做学问的环境,让学者可以发挥所长,能发展出自己的学问。
上海营造基础研究的良好学术环境
多年来,上海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的前沿布局和超前规划。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生命调控等战略领域和国际前沿领域,培育若干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跑者”和未来产业变革核心技术的“贡献者”。同时,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以及交叉科学等领域,持续加强前瞻布局。
加快在上海打造数学研究的高地,为数学基础研究科研人员和相关应用研究人员营造充分交流的良好学术环境,是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的一个重要目标。一直以来,上海都是中国数学研究的重镇。苏步青先生用数学方法为船体放样,谷超豪先生为某一型号产品定型计算,李大潜先生建立测井数学模型;2012年成立的上海数学中心在短短10多年里,已经在代数几何、动力系统和代数拓扑等重要研究方向,均处于国际研究的最前沿,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300篇。
在推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发展上,上海集聚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上海期智研究院、李政道研究所、上海数学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牵头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完成高质量入轨运行。已建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5个,加快推动国家基础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开展前沿科学探索汇聚和培育顶尖的人才。
与此同时,上海以基础研究特区建设为切入点,不断优化选题机制、支持方式和评价管理体系,给予科研人员长期稳定支持,并在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分人才类项目中率先实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权。
关键词: